热点三人谈
日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扩大使用全国统一高考命题,“今年将扩大三个省,明年再扩大七个省。届时,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多了,教育公平又向前迈进一步,但这一步如何迈得更加稳健、如何撬动异地高考、录取制度等后续改革,更值得期待。
有利公平、降低风险
重视特色、改革录取
练洪洋:去年9月,一家民间教育研究机构组织了一个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80%的网友未必代表80%的公众,但社会对目前高考各自为政、自行命题、自行划线,从而造成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分数线和考取的难度天壤之别颇有怨言是事实。
此前有资料显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考生的1%,上海考生考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机会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0多倍。无论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都有损实质公平。如果高考考卷统一、考试统一,进而扩展到招生标准统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招生不公进行合理纠偏。在我看来,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正是回应民意呼声、维护教育公平的结果,值得期待。
张涨:全国卷使用的省份越来越多,客观上也有助于推进异地高考。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异地高考的重视日益彰显,但不同省份不同卷的高考模式,还是给这一议题设置了制度上的难题。
中央下决心推进异地高考,各省份也积极响应,但由于考卷不一样,原来考A卷的人到了考B卷的地方仍然不可能参加当地高考。
此次教育部长明确到后年将有25个省使用全国卷,这对流动人口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意味着至少在这25个省份之间迁徙,所要应付的高考考卷都是一模一样的。有关部门不妨借助这一有利条件,进一步让异地高考落到实处。打通入学、考试、录取的一条龙流程,辅以探索全国统一“学号”制,让教育补贴、学生档案等相关事宜做到“事随人走”,让异地高考来去更加“潇洒自如”。
陈维澈:每到高考季,一些省市的高考舞弊、漏题等新闻经常见诸报端,此次高考改革将全国“一盘棋”考虑,逐步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则有利于降低舞弊、漏题风险,从而进一步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分省命题在风险防控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分省命题大都从本省挑选命题人员,一些地方命题教师既指导教学备考,又命题,存在一定风险。另外一方面,分省命题还有考务管理风险。分省命题在保密、回避、试题印刷、运送等诸多环节,执行难度比国家统一制定要大,其中出现泄题的可能性也更高。因此,让更多的省份采用全国高考统一命题,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重视特色、改革录取
练洪洋:为什么从2000年开始,高考命题从“全国一张卷”变为“分省命题”?当时的出发点是照顾各地实际情况,包括地域、文化、风俗、教育现状等等。原教育部一位官员举过一个例子:上海有一年的作文题叫做《面向大海》,对上海考生这是一道好题,如果成为全国性统考题就不合适,很多山区、内陆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同样,英语口语考试只是在部分地区试点而没有引入到全国高考中,也是考虑到地区农村教师本身口语就不过关。再次往“全国一张卷”的路上走,同样会遇到共性与个性、地方与全国等冲突,怎么解决?一方面,统一命题要尽量取平均值,无论方向、范围、难度等都要争取最大覆盖面,以免制造新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对于乡土文化、地方特色的教育,要通过其它形式进行重视,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教育。
张涨:使用全国卷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更值得关注的是高考制度更公平了,录取制度能不能更加公平。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多了,一个必然结果是各省份之间的高考成绩具备了直接可比性,更要注意防止在录取上产生新的不公平。同一张卷子,在A省考了700分才能上北大,但在B省考了500分就行,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出现。因此,录取制度也应跟随高考制度改革,将录取的选择权更多地赋予学校,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减少对学校招生计划的直接干预和提前分配;另一方面还要扩大自主招生的覆盖面,让高考成绩成为一个基准成绩,在此基础上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定一些招生条件。只有让学生和学校实现更为彻底的双向选择,才是真正过得教育公平。
陈维澈: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政策随社会发展亦在不断变革中。高考改革正面作用毋庸置疑,当然值得肯定。但须注意的是,高考改革需要在持续变革中找到“不变”的方向和理念,以减少变动带给学生和家长的适应成本。众所周知,每一次高考政策的改变,都对家长和学生、教师有一个指导性作用。近年来,高考政策“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从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再逐步变回全国统一命题,从各类加分出现再到取消体育等艺术类加分等,高考政策近年来的变化不小。对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来说,高考政策的变化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来消化政策。因此,高考改革当然要追求公平,但同时要考虑社会成本,尽量减少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适应问题,少走弯路、错路,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