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上海视窗首页 爆料QQ:165687462 24小时全国热线:400-664-0084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视窗 > 旅游 > 正文
逃离手机:让学生“体验”多彩世界
作者:城市网 来源:上海视窗 时间:2015/1/16 10:36:34

  由南京审计学院校长晏维龙提起倡议和发起的“一个月不用手机活动”,意图在于让参与者体会“逃离手机”后的真实感受,收集分析不同志愿者的不同心态,并得出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这一活动极大地触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让参与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深刻思考,活动的效果可圈可点。

  现代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开展,有其脉络和规律。这位大学校长发起的“逃离手机试验”,揭示了现代教育的部分规律,值得教育工作者品读借鉴。

  首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恰当与否,决定着教育的效果。“逃离手机”活动的指向,在于引导学生“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如果仅就大学生“珍惜时间和青春”而言,还有“一万种”教育内容可选,可以从“不睡懒觉”的角度,可以从“不打游戏”、“少上网”的角度,还可以以耳熟能详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大学生,等等。但比较起来,“逃离手机活动”更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和影响也更为深刻、持久。设计的得当是重要原因。

  其次,这一活动注重参与者的个体切身参与。“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让大学生不浪费时间和生命,不过度在手机上耗费大把的时间,亲身参与之后的体会更深,引起的触动更强,效果会更好。一位大学生参与者在活动后,用足足11页信纸中表达了自己在“沉静”中对于读书、优秀、校园风气、师生互动等的思考。另一位大学生在“逃离手机”30天期限后,深有感触,“离开手机的这一个月,至少给了我机会,去发现更好的世界。”

  多数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如何教育和引导?一种方式是强硬的禁止或说教。而“逃离手机活动”则是一次“没有说教”的教育,是一次让大学生自愿纠正不良习惯的教育。

  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很多,面对的受教育对象大多十分活跃、个性突出。一些老方式、老办法往往是失灵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教育能力的“忧患意识”,主动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中能挑选到一颗可以触动学生的“珍珠”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比学生看得深、想得远的能力,也有不为浮华社会表象所迷惑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有理由成为警醒者、了望者以及有所作为的引导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8 www.shlive.com 上海视窗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 粤ICP备14023058号

摩西云技术支持